进入主汛期以来,本溪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人员不失联、不伤亡”的目标,边实践、边总结,创新制定“128422”转移避险工作机制,形成“预警一部署—准备—转移—返回”闭环管理框架,严格执行“四个一律“要求,全面落实受威胁人员转移避险责任,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必转、应转快转,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在5轮防御强降雨工作中,累计转移受威胁人员13108人次。
提前12小时防汛预警,构建高效响应体系
市、县(区)提前12小时,根据降雨预报分析强降雨影响区域和时段,明确转移工作的重点范围和时间节点,当雨量达到临灾预警值时,及时进行转移避险。
一是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气象、水文、水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启动2小时报汛机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雨情水情发展态势,运用卫星云图、雷达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强降雨进行实时跟踪和精准预报。截至目前,累计发布气象预警警示通报12期,发布水势分析12期及水情预警5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15期。
二是细化分级转移台账。按照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个降雨量级,建立健全受威胁人员“3+1”转移台账。“3”指的是暴雨级黄色台账(需转移重点受威胁人员底数台账)、大暴雨级橙色台账(需进行扩面转移受威胁人员底数台账)和特大暴雨级红色台账(再扩面转移受威胁人员底数台账);“1”指的是动态更新外来人员绿色台账,即对常住外来人员、临时外来人员实行动态建账更新,7月至8月主汛期每周摸排1次,每次启动响应前核对1次,确保当轮应急响应中村屯外来人员底数清、及时转。
三是畅通预警传递渠道。县(区)各职能部门、属地各乡镇(街递)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开展多轮排查整治,提前采取转移避险措施,确保预警叫应及时,不出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雨情预警信息和防汛避险知识,共覆盖全市49个乡镇(街道)、288个村(社区),有效保证了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提前8小时做实防汛准备,提前4小时传递预警信息
全市各乡镇提前8小时部署力量,确保负责转移人员到岗、物资到位;村(社区)提前4小时通过电话、入户等方式通知人员做好准备,落实转移前期工作,当发生险情异动时,第一时间进行转移避险。
一是明确五级责任链条。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受威胁人员转移安置组织体系,构建了“县(区)部署—镇(街)组织—村(社区)实施—户包联一人对接”的责任链。县(区)作为受威胁人员转移安置工作责任主体,负责制定本辖区转移方案,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履行“谁发布、谁叫应”职责;乡镇(街道)负责做好具体转移工作组织实施,组建由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的转移工作队,下沉到包保村(社区);村(社区)干部、组长和网格员负责逐户通知、安排转移。
二是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汛前,组织全市开展安全度汛隐患起底排查,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58处、井工矿山31处、低洼易滂点12处、河递3400于米、桥梁460座、漫水桥107座。针对排查结果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及时制定整改措施,限时整改,逐处落实预警和避险措施。针对水库大坝、溢洪道、防控设施等关键部位,全面检查存在隐患,并完善防汛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精准划定危险区域,高效传递预警信息,确保转移决策科学、行动迅速、避险安全。
三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乡镇(街递)整合机关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成转移工作队,充实基层转移执行队伍,确保转移任务在村屯、社区等一线有效落地。同时,灾情发生后,全市4588名五级包保责任人将及时到岗到位,靠前指挥、现场督导,压紧压实责任,保证防汛指令迅速畅通、精准落实,为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坚实保障。
提前2小时规范转移,解除响应后2小时内开展安全返回核对
响应启动后,2小时内完成相应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在解除响应且隐患消除后,2小时内完成人员安全返回及核对工作,保障转移全程安全有序。
一是执行“优先转移”原则。重点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重病患者、孕妇等特殊群体,针对特殊人群实行“优先转移+专人帮扶”机制,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应转快转。
二是科学规划安置地点。各县(区)、各乡镇按照“就近、安全、便利”原则,规划集中转移安置场所。明确转移安置路线,做到“三个覆盖”,即每个村(社区)全覆盖、一个村民组一条转移路线全覆盖、转移避险路线告知全覆盖。全市共设立集中转移安置场所160处。
三是加强安置场所管理。群众转移时严格落实“三个一”原则,即进驻登记一次、每日清点一次、送回核对一次,坚持每日对账、逐人比对、不落一人,确保人员信息核对无遗漏。同时,加强对安置点标准化管理,做到转移完成后,专人包点位、专人管值守、专人负责安全教育,确保安置点有水喝、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
四是确保汛后安全返回。解除响应后,各村(社区)转移安置责任人组织开展隐患点和通行路线排查,并进行安全评估,确认安全后有序组织返回,并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在2小时内进行人员比对,形成“组织—发动—安全返家”的工作闭环。
进入主汛期以来,本溪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人员不失联、不伤亡”的目标,边实践、边总结,创新制定“128422”转移避险工作机制,形成“预警一部署—准备—转移—返回”闭环管理框架,严格执行“四个一律“要求,全面落实受威胁人员转移避险责任,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必转、应转快转,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在5轮防御强降雨工作中,累计转移受威胁人员13108人次。
提前12小时防汛预警,构建高效响应体系
市、县(区)提前12小时,根据降雨预报分析强降雨影响区域和时段,明确转移工作的重点范围和时间节点,当雨量达到临灾预警值时,及时进行转移避险。
一是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气象、水文、水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启动2小时报汛机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雨情水情发展态势,运用卫星云图、雷达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强降雨进行实时跟踪和精准预报。截至目前,累计发布气象预警警示通报12期,发布水势分析12期及水情预警5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15期。
二是细化分级转移台账。按照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个降雨量级,建立健全受威胁人员“3+1”转移台账。“3”指的是暴雨级黄色台账(需转移重点受威胁人员底数台账)、大暴雨级橙色台账(需进行扩面转移受威胁人员底数台账)和特大暴雨级红色台账(再扩面转移受威胁人员底数台账);“1”指的是动态更新外来人员绿色台账,即对常住外来人员、临时外来人员实行动态建账更新,7月至8月主汛期每周摸排1次,每次启动响应前核对1次,确保当轮应急响应中村屯外来人员底数清、及时转。
三是畅通预警传递渠道。县(区)各职能部门、属地各乡镇(街递)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开展多轮排查整治,提前采取转移避险措施,确保预警叫应及时,不出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雨情预警信息和防汛避险知识,共覆盖全市49个乡镇(街道)、288个村(社区),有效保证了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提前8小时做实防汛准备,提前4小时传递预警信息
全市各乡镇提前8小时部署力量,确保负责转移人员到岗、物资到位;村(社区)提前4小时通过电话、入户等方式通知人员做好准备,落实转移前期工作,当发生险情异动时,第一时间进行转移避险。
一是明确五级责任链条。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受威胁人员转移安置组织体系,构建了“县(区)部署—镇(街)组织—村(社区)实施—户包联一人对接”的责任链。县(区)作为受威胁人员转移安置工作责任主体,负责制定本辖区转移方案,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履行“谁发布、谁叫应”职责;乡镇(街道)负责做好具体转移工作组织实施,组建由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的转移工作队,下沉到包保村(社区);村(社区)干部、组长和网格员负责逐户通知、安排转移。
二是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汛前,组织全市开展安全度汛隐患起底排查,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58处、井工矿山31处、低洼易滂点12处、河递3400于米、桥梁460座、漫水桥107座。针对排查结果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及时制定整改措施,限时整改,逐处落实预警和避险措施。针对水库大坝、溢洪道、防控设施等关键部位,全面检查存在隐患,并完善防汛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精准划定危险区域,高效传递预警信息,确保转移决策科学、行动迅速、避险安全。
三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乡镇(街递)整合机关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成转移工作队,充实基层转移执行队伍,确保转移任务在村屯、社区等一线有效落地。同时,灾情发生后,全市4588名五级包保责任人将及时到岗到位,靠前指挥、现场督导,压紧压实责任,保证防汛指令迅速畅通、精准落实,为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坚实保障。
提前2小时规范转移,解除响应后2小时内开展安全返回核对
响应启动后,2小时内完成相应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在解除响应且隐患消除后,2小时内完成人员安全返回及核对工作,保障转移全程安全有序。
一是执行“优先转移”原则。重点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重病患者、孕妇等特殊群体,针对特殊人群实行“优先转移+专人帮扶”机制,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应转快转。
二是科学规划安置地点。各县(区)、各乡镇按照“就近、安全、便利”原则,规划集中转移安置场所。明确转移安置路线,做到“三个覆盖”,即每个村(社区)全覆盖、一个村民组一条转移路线全覆盖、转移避险路线告知全覆盖。全市共设立集中转移安置场所160处。
三是加强安置场所管理。群众转移时严格落实“三个一”原则,即进驻登记一次、每日清点一次、送回核对一次,坚持每日对账、逐人比对、不落一人,确保人员信息核对无遗漏。同时,加强对安置点标准化管理,做到转移完成后,专人包点位、专人管值守、专人负责安全教育,确保安置点有水喝、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
四是确保汛后安全返回。解除响应后,各村(社区)转移安置责任人组织开展隐患点和通行路线排查,并进行安全评估,确认安全后有序组织返回,并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在2小时内进行人员比对,形成“组织—发动—安全返家”的工作闭环。
![]() |
辽ICP备10008193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48
访问统计: 邮编:110003 主办单位:乐天堂(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联系方式:024-23863046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五号 |
![]() |